近年来,遵义市始终把解决群众“急难愁盼”问题作为主线贯穿机构编制工作全过程,聚焦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紧缺难题,充分调研论证,出台政策措施,管好用活中小学教职工编制,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坚实保障。
一、市级统筹、动态调补,有效推动编制资源优化配置。针对中小学教职工“县域之间、城乡之间”区域性结构性缺编问题,出台《遵义市创新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》《遵义市中小学编制统筹管理办法(试行)》《遵义市县(市、区)中小学编制统筹管理操作细则(试行)》等,按照“严控总量、统筹使用、有减有增、动态平衡、保证重点、服务发展”的工作思路,推动编制资源由传统管控向主动保障转型,切实将“好钢”用在“刀刃”上。一是确定编制总量。树立全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“一盘棋”意识,打破区域和层级壁垒,按照中央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规定,依据全市在校学生总数、生源、班级等情况,确定全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,实行单独管理、专项使用,各地中小学编制总量在全市中小学编制总量内确定。二是优化调补方式。建立全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周转池,对县级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超过总量标准部分收入编制池,用于补充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紧缺的地方,化解区域间编制资源不均衡矛盾。2021年,通过统筹调补,全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以县为单位率先在全省达到核定标准。三是坚持动态管理。原则上市级层面统筹跨县域三年调整一次,县级层面根据生源变化情况动态调整,原则上一年调整一次,由各地教育局提出意见报同级机构编制部门按程序审批。近三年来,在全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统筹调配、动态管理中,共收回10个县(市、区)富余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3200余名,补充5个县(区)中小学教职工编制2200余名。
二、规范管理、挖潜创新,充分发挥编制资源使用效益。充分发挥机构编制在管理全流程中的基础性作用,坚持清理乱象和规范使用并重,挖掘潜力激发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,让教师编制在讲台一线发挥更大效益。一是加大专职教师配比。按高中不超过7%、初中不超过6%、小学不超过5%严格控制专职管理、教学辅助和工勤人员占编比例,并逐步压缩非教学人员用编。精简设置中小学校内设机构和领导职数,严格控制中小学专职管理人员在6人以下,大规模学校最多不超过10人。二是推行学区教师统筹。探索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,实施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或学校联盟,采取“走教”等办法促进区域中小学专业学科教师资源互补。开展“县管校聘”市级改革试点,打破职称终身制、岗位固定化等问题,教师配置逐步由“学校人”走向“系统人”。三是清理规范教师管理。全面清理教育管理机构及其他非教学单位挤占、挪用和截留学校编制,长期抽调借用中小学教职工帮助工作等情况。清理整治学校在有师资来源的情况下“有编不补”、长期临聘教师、师资闲置等现象。从严规范中小学教职工抽调借用审批程序,对教育主管部门抽调借用中小学教职工实行总量管控。落实“按岗聘用”“以岗定薪”,严格制度将教师承担专业教学任务同工资待遇挂钩,杜绝专业技术岗位的专任教师无故不上讲台现象。
三、合力督导、跟踪问效,切实提升编制资源管理水平。将教师编制管理使用情况纳入机构编制监督管理重要内容,强化编办、教体、人社、财政等多部门协作配合,开展专项行动,以问题整改倒逼编制资源管理使用水平再提高。一是深化调查研究找准堵点。聚焦巩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达标成效目标,对全市中小学编制使用情况开展督导调研,全面摸清中小学教职工人员编制管理使用的突出问题。二是深挖问题症结精准施策。出台《遵义市中小学教职工人员编制使用清理规范工作方案》,从“强化编制保障、完成超编消化、科学设置岗位、规范抽调借用、整治闲置师资、清退临聘教师”6个方面疏通堵点,制定工作清单跟踪问效。三是深入实地走访摸清实情。结合问题整改目标任务,通过“四不两直”方式对各县(市、区)开展实地专项走访,深入掌握学校教职工人员编制使用管理实际情况,强化走访结果运用,坚持系统分析、立查立改、标本兼治,强化机构编制管理刚性约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