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以来,贵州省遵义市按照中央、省关于乡镇(街道)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试点和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(以下简称基层两项改革)部署要求,结合实际采取高位推动、提级管理、部门协同等方式合力推进改革,逐步形成了以“一个体系管引领、一枚印章管审批、一支队伍管执法、一张网格管治理、一个平台管响应”为抓手的“五个一”工作机制。为充分发挥机制牵引作用,该市结合前期试点工作情况和相关部门工作职责,由市委编办领衔制作了《遵义基层两项改革“五个一”项目操作手册》供试点地参考,通过改革任务清单化、具体化,推动改革往“深里走、实里走”。
着力“一个体系管引领”。一是加强党的领导,发挥“领头雁”作用。主要任务是:构建党委领导、党政统筹、简约高效的乡镇(街道)管理体制。统筹党政机构设置、职能配置和编制资源,设置综合性内设机构和事业机构,促进从“物理整合”到发生“化学反应”转变。对于上级政府部门设在乡镇(街道)的机构,建立健全纳入乡镇统一指挥、协调联动工作机制,确保乡镇(街道)党(工)委对各类机构、各种组织的统一领导、指挥、协调能力全面加强。二是强化党建引领,发挥“先锋队”作用。主要任务是:发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、社会参与、乡村振兴等方面的作用。加强党组织对基层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统一领导,把党组织推荐的优秀人选通过一定程序明确为各类组织负责人。积极推行村(社区)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(居)民委员会主任、村(社区)“两委”班子成员交叉任职。涉及基层治理重要事项、重大问题都要由党组织研究讨论后按程序决定,组织党员、干部下沉参与基层治理、服务群众。不断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,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,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。三是设置党务窗口,发挥“连心桥”作用。主要任务是:在党务政务综合服务中心或党群服务中心统一设置“党务+”服务窗口。开展特殊党费收缴、党组织关系转接等日常党务服务工作。受理党员群众来信来访,畅通群众监督举报渠道。利用窗口优势做好组织、宣传、凝聚、服务群众工作。
着力“一枚印章管审批”。一是统一设置综合便民服务机构。主要任务是:在乡镇(街道)统一设置党务政务综合服务中心或党群服务中心。二是规范设置一窗受理服务窗口。主要任务是:在中心规范设置综合受理窗口,推进一窗式受理、一站式办理。制定公布“马上办”清单和“限时办”清单。三是审批服务事项统一进驻大厅。主要任务是:乡镇(街道)的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全部进驻,县级部门派驻机构承担的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原则上统一进驻,协调水、电、燃气、通讯、广电等便民服务事项进驻。四是制定公布服务大厅办事流程。主要任务是:结合进驻中心的行政审批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,建立完善符合乡镇(街道)实际的办事指南和流程图。可结合实际设置人工咨询台、流程图LED大屏滚动播出、办事指南汇编等。五是探索实行一枚印章审批服务。主要任务是:梳理一枚印章管审批(服务)目录清单,用“××乡(镇)人民政府行政审批(服务)专用章”或“××街道办事处行政审批(服务)专用章”开展审批(服务)。六是建立完善培训监督工作机制。主要任务是: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,通过上挂下派、业务培训等方式提高乡镇(街道)审批服务队伍水平和能力;上级相关部门加强业务指导,在人财物上给予支持和保障,确保接得住、用得好。建立监督制约机制,健全行政问责制度,把行政不作为、失职渎职、滥用职权和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政行为作为问责重点。
着力“一支队伍管执法”。一是统一设置执法队伍。主要任务是:在乡镇(街道)统一设置综合行政执法队伍,按照赋权清单以乡镇(街道)名义开展行政执法工作。二是建立协作配合制度。主要任务是:建立乡镇(街道)和县级综合行政执法局、县级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协作配合制度(赋权的怎么协作配合、未赋权的又怎么协作配合)。三是加强执法后勤保障。主要任务是:下沉执法力量和资源,强化人员保障、经费保障、执法装备保障、执法车辆保障等。四是建立培训监督机制。主要任务是: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,通过开展业务指导、培训等方式,提高乡镇(街道)执法队伍水平和能力;上级相关部门要加强业务指导,在人财物上给予支持和保障,确保接得住、用得好。建立监督制约机制,如: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、行政执法公示制度、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等,加强执法监管,惩治执法腐败现象。
着力“一张网格管治理”。一是清理规范网格,设置一张综合网格管治理。主要任务是:清理各个系统设在乡镇(街道)的网格(如:党建网格、乡村振兴网格、社会保障网格、综合治理网格、应急管理网格等),将多个网格整合为一个综合性网格,且不准再设置综合性网格外的其他网格,实现“多网合一”。如:开展全面清网专项行动,协调财政部门对综合性网格外的其他网格实行资金断供;相关部门联合下发通知,禁止设置综合性网格外的其他网格,如有工作需要可按职责准入制度加入综合性网格。二是强化人员管理,聘用专职网格人员巡网格。主要任务是:将护林员(生态护林员、天保护林员、林管员)、河道保洁员、农村公路管护员、安全协管员、交通协管员、水管员、地质灾害监测员、卫生保洁员、垃圾处理员、动物防疫员、村(社)残疾人联络员、测量标志托管员等各系统的网格员职责进行整合,实现“多员合一”。如:整合资金方面,县级财政部门根据网格划分和拟聘网格员数量,测算网格员人员经费,以预算形式整体划拨到乡镇(街道)财政,由乡镇(街道)集中管理(整合各部门〈单位〉用于聘用网格员的资金,不再预算到各部门〈单位〉,不足部分再由县级财政匹配)。规范聘用方面,严格按照“县聘、镇管、村用”的原则,除特殊政策安排外,对新进聘用人员一律实行公开招聘,招聘程序、条件等参照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开招聘有关规定执行,严把选人关口(政治素质、工作态度、身体状况、文化水平等),着力建立一支专业化、职业化的服务队伍。聘用人员全部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,原则上一年一签,保证队伍持续稳定。一员多能方面,通过网格员搭建党委政府与广大群众的桥梁和纽带,掌握社情民意、倾听群众呼声、为民分忧解困、维护社会稳定,全方位做好服务群众工作。通过网格员日常巡查,及时发现并上报在综合治理、环保、河道、森林、住房、道路、地灾、矛盾纠纷、社会救助、社会保障、应急管理、滥办酒席等方面存在的问题,牢牢掌握社会治理主动权,覆盖基层治理盲区。根据当前基层社会治理的重点难点,负责做好责任网格内政策法规的宣传和普及工作,解答群众政策法规咨询,引导群众自觉学法、守法、用法。完善制度方面,建立日常管理制度,根据工作实际,建立统一规范的网格员管理制度,统一由所在乡镇(街道)进行管理。各部门加强对网格员的指导,做到协同高效,提升管理效能。建立绩效考核制度,根据行业标准及岗位职责情况,制定岗位考核办法或考核细则,对聘用人员思想素质、履职能力、精神状态、工作业绩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,增强正向激励。建立工作培训制度,结合聘用人员的工作性质和素质现状,分层次、分类别地定期开展内容丰富、形式灵活的培训,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,提高聘用人员业务能力,促进高效率、高质量开展相关工作。
着力“一个平台管响应”。一是加强指挥平台建设。主要任务是:在乡镇街道设立综治中心(网格化管理指挥中心),进一步完善职责、充实人员、强化值守,高效发挥中心指挥调度作用。如:建立健全发现问题、流转交办、协调联动、研判预警、督查考核等综合指挥工作机制,实现基层管理跨部门、跨层级协同运转。网格化管理指挥中心是社会治理的神经中枢,网格员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,中心负责网格员的日常管理、工作调度、培训指导、绩效考核等,网格员当好“千里眼”“顺风耳”“传话筒”,实时向中心上报信息。二是加强系统集成建设。主要任务是:加强数据资源整合应用,整合乡镇(街道)各类系统指挥信息资源,建立一体化、智能化、信息化可视互联综合指挥系统。如:试点地政法委牵头,整合雪亮工程(看得见的网)、12345热线(听得见的网)、红城微家或地方自主开发的网格化管理系统(信息化的网)资源,集成建立一体化综合指挥系统,为网格化管理指挥调度提供技术保障。加强系统的推广应用和网格员操作培训,确保系统正常运行,网格员能在手机app上熟练操作(信息采集上报、后续跟踪监测等),将网格员通过手机app开展工作的情况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。